Search

🐣 #小孩照顧及教養方式不同調 怎麼辦?🐣

兒科醫師除了要醫治小野獸🐯還要兼職...

  • Share this:

🐣 #小孩照顧及教養方式不同調 怎麼辦?🐣

兒科醫師除了要醫治小野獸🐯還要兼職做 #心理諮商師

因為看診有時候還需要調停家人之間的意見不合

比如常見的「小孩照顧及教養方式不同調」該怎麼辦呢?

#夫妻之間、或與 #長輩互動 都可能會發生

今天就來分享我的一點小感想💗

--

現在好像蠻流行 #虎媽貓爸 的組合 (我們家其實就是🙈)

比如常見的情境是:小孩吃飯時間又玩又鬧,不好好吃東西

媽媽覺得要管,讓小孩好好吃完東西在玩

爸爸可能覺得現在不想吃沒關係等到想吃再說

因此對小孩而言 #爸爸就是靠山 🦸‍♂

一旦媽媽有什麼行為要求了,就會去求救爸爸

久而久之, #壞習慣就更難改正

也把 #媽媽的碎念當耳邊風

--

另外也很常見的情況是: #阿公或阿嬤寵孫

給 #小孩吃零食、 #做危險動作不制止、該睡覺時間不睡覺 #生活作息被打亂…

可能是因為長輩就是在享受 #含飴弄孫 的樂趣

而不是擔任父母教養的責任

所以也常常造成小孩教養不同調的狀況

--

其實第一個問題好像比較好解決

夫妻之間做好溝通,設定一致的教養目標

小孩和另外一方求救時,反而應該適時分析情況引導小孩說

「知道媽媽為什麼生氣嗎?吃東西才會有營養呀!…趕快吃完我們再玩」

#夫妻通力合作 教育小孩才會更順利

另外即使當下意見不合,建議也是在 #事後做協調

#不要直接在孩子面前吵架,避免小孩無所適從、甚至 #心理受傷

--

第二個問題就超難解

畢竟長輩就是幫忙照顧小孩,管太多好像也不盡人情

假如能溝通改變是最好,但多數情況是很困難

長輩活了 #大半輩子有很多自己的經驗和習慣,不是能說變就變的

這時候假如是偶爾短期幫忙,在阿公阿嬤家就「 #放生」🐴

但回到自己家中就要守規矩,其實 #小孩適應力很強

#父母有堅持,小孩還是可以調整回原本行為

--

但是假如真的是需要長期幫忙的

可能就要「 #抓大不抓小」比如: #一歲以前不吃蜂蜜

#四歲以前不吃花生、果凍、葡萄🍇

吃東西要 #大人陪同、坐好 #吃東西不要跑跳

#幼兒爬樓梯 一定要有大人看著…🏃

以上舉例危險的事情一定要長輩溝通清楚

我想長輩也會同意寶貝孫的 #安全是第一優先

--

最後不管是夫妻之間或是和長輩的溝通

#態度誠懇而尊重 是很重要的

有時候也要 #勇於表達自己的立場及困難

家人們一起商量解決

才能琢磨出對家中寶貝最好的照顧及教養模式💖

--

歡迎大家留言分享「 #家中教養不同調」的情況喔🥰

下圖是桃榮媽媽畫給我的看診圖👨‍⚕覺得超美💓

雖然我剛好沒穿白袍😆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身為兩寶爸的兒科醫師更能懂您育兒大大小小的煩惱瑣事,我將分享實用的醫療資訊、育兒過程辛苦教養之路或有趣的事,和我自己生活發生的點點滴滴✨歡迎大家來到雙寶爸的瘋狂宇宙吧?
View all posts